“象牙微雕”建攀钢
中冶赛迪 

1111.jpg

今日攀钢

222.jpg

攀钢建厂前原貌

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攀钢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设的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天为罗帐地为床,担水要到金沙江;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是攀钢建设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环境下,重庆院(中冶赛迪前身)的同志们在这片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的不毛之地,在不到2.5平方公里的坡地上成功设计建设了攀枝花钢铁厂。

攀钢设计建设一开始,重庆院便遇到了山区建厂总图布置这个拦路虎。虽然弄弄坪是众多选址中建厂条件最好、上马最快、发展前途远大的一个厂址,但场地异常狭小,它东西长约 2.5公里,南北宽不到 1 公里,总面积仅 2.5 平方公里。它前临大江,左右后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坡度达到 10 %~20 % ,最大高差80多米, 且有 5 条大冲沟和 2 条断裂带横截场地,地质条件也异常复杂,有剥落、岩堆、古滑坡、昔格达土层等交错重叠。

如何在如此狭小的场地上,布置一座年产150万吨钢的钢铁企业?面对这一总图布置的难题,重庆院一些在冶金战线磨砺过多年的前辈,也深感棘手。为适应山区特点,我们采用了多台阶式竖向布置的特殊设计,巧妙地安排了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弄弄坪当时能利用的场地仅 2.5 平方公里,其标高差达 120~150 米,我们在现场多次反复勘察后,认为要在这样面积较小、高差较大的场地上进行总平面布置,只有巧妙地利用地形,采取高台阶、多台阶的竖向设计。我们根据工艺流程和物流流向,结合场区地形、地质等情况把相互之间无需铁路联系的烧结、焦化分别摆在不同标高的台地上:把相互之间有炽热、液态的特种货流,需要铁路运输联系的炼铁、炼钢、初轧、轨梁和渣场,摆在标高基本相同的台地上;把以汽车或其他运输方式与主要生产车间相联系的辅助设施和动力设施,摆在相毗邻而标高各不相同的台地上,满足了大宗原料和成品的运输。在具体设计安排中,为了合理用地并尽可能减少土石方工程量,我们把整个厂区设计为 3 个大台阶,23 个小台阶。这种独特的竖向布置,做到了“总图上摆得下,运输通得过”,还使场地开拓工程量达到最小,充分发挥了依山就势、山地建厂的优势。多台阶竖向设计尽量减少了对原地形的破坏,也使场地的稳定性得到增强。与国内相同规模的钢铁厂相比,攀钢工厂用地节省一半之多,比平均建筑系数高10%-20%,节省厂区铁路90余公里,少挖土石方2/3。攀钢开创了在高山峡谷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奇迹。

1970年7月1日,攀钢1号高炉出铁,炼铁厂、炼钢厂、初轧厂、轨梁厂等各厂逐步建成投产,1974年,攀钢一期工程告捷。自此,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与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成昆铁路干线,在祖国大西南腹地,构筑了巩固的战略设防,重庆院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一期基础上,攀钢二、三期工程接续开展。攀钢二期建设总图布置更加紧凑,我们在一期总平面布置基础上增加了大台阶和小台阶,又紧凑合理地扩大和延伸了二期总平面布置,从原来的 2.5 平方公里增加到 3.5 平方公里,使一期和二期融合构成完整的有机总体布局。总计形成的生产能力达到铁 270 万吨、钢 250 万吨,钢材 216 万吨。攀钢赵忠玉董事长对我院的设计十分赞扬,称攀钢的总体设计是“象牙微雕”,从此“微雕钢城”的美名在国内冶金界传开。

- END -
相关阅读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按钮与朋友分享!